“回超”草根足球的乌托邦实践

由北京回龙观社区业主自愿组织的业余足球联赛“回潮”,随着京郊这座移民城市的发展而壮大。 当它发展到第六届时,其规范化程度已不亚于职业联赛。它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故事,因为它表明中国新兴社区的社会自组织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社区业主转变为社区公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报记者/张璐

两股相反的力量正在拉动“豆腐”。 作为北京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回超联赛”)的主办方,豆夫“原本想踢一年,结果却被留在这里无法踢球”。

他曾想让镇政府接管汇潮,但因认为不现实而放弃。 他继续硬着头皮,几乎凭一己之力组织了这场历时半年的慈善联赛。 至于未来,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中国知名的业余足球联赛正陷入一个尴尬的悖论:

六年前,“回潮”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九支球队,赛程只有两个月。 其组织者、回龙观社区业主希望将其打造成职业联赛风格的业余联赛。 当它发展到第六届,成为拥有22支球队、780名注册球员、240场比赛、堪比“中超联赛”的规范赛制的庞然大物时,复杂的管理已经耗尽了主办方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保持其运行已成为一个大问题。

中国的“德比”?

2007年2月至3月,中央电视台《足球之夜》导演邓根据节目制片人刘建红的建议,制作了一部有关第四届“重返中超”的筹备、开幕和部分比赛的电视片。 采访中,“一早就敲门,断断续续地拍了20多天”。 被跟踪拍摄的豆夫说,这让他“看到镜头就想躲起来”。

此时的中国足坛,作为民间足球的代表,“重返中超”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可观。 早在两三年前,石万春、年伟思、沉祥福、郭瑞龙等足球老将就曾与回龙观队进行友谊赛,以示鼓励。 史万春、年伟思两位老先生还受邀担任“重返中超”联赛的名誉顾问。

《足球之夜》节目制片人刘建红曾对媒体表示:“我们国足有职业球队,但很多国外职业球队最初都是从社区出来的,英国足坛一些最有钱的俱乐部也是从社区出来的。我是还在等待,看看能否走出回龙关,打造一场真正的德比,这可能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另一种方式。“德比”通常指的是同城或邻近地区的球队之间的比赛。

央视的关注对“重返中超”的发展起到了实际作用。 豆夫回忆,当时他正在与当地华联超市联系,商谈赞助“重返中超”赛季总冠军。 对方对于“重返中超”作为业余联赛不屑一顾,只愿意开出2万。 与邓同行的摄影师同事忍不住拿出记者证,向对方描述了自己作为专业记者看到的“重返中超”。 在社会上影响力“超级”巨大。 当天下午,对方打来电话,与他敲定了一份10万元的赞助合同。

“非常正式,也非常热情。” 时隔两年近距离观察“重返中超”的邓女士讲述了她对“重返中超”及其组织者的印象。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社区足球联赛,《重返中超》的主办方“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跟拍了这么多天,看到豆夫做了很多事情”。 这些琐事包括去回龙观幼儿园为“回潮”开业典礼选拔球童,与社区网站“六班长”会面讨论投资事宜等。

豆腐担心的远不止这些。 购买奖品、协调场地、联系裁判、与媒体沟通、协调各队报名、审核队员资格、制作参赛证书、组图、制作赛程表……每一件琐事都是……他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个赛程复杂的联赛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与他紧紧相连。

“当我真的很忙的时候,我比上班的时候还忙。” 为了腾出足够的精力组织“回超市”,这位回龙观老店主辞去了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给自己放个假吧”。 轻松的语气背后,是他一边背负着房贷,一边放弃了每月一万元的收入。“基本上我一直在吃老本,老婆都快不理我了。”

路边踢足球,一路踢过去

回龙观社区最早的足球历史就是业主们在路边踢野足球的日子。

1999年,“回归中超”早期组织者之一、流浪星队队长的“藏龙岛主”搬进来,开始和朋友们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踢球。 “当时周边还是未开发的草原和田野,晚上能听到青蛙的叫声,只有路面平坦。当然,当时路上也没有汽车。”

这种疯狂的足球运动一直持续到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达到顶峰。 随着回龙观社区网的出现,互联网成为了踢球者交流和邀请的平台。

豆腐记得,2003年,废弃公交总站一块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地面上,业主们用矿泉水瓶搭起门,五六人轮流踢门。 建筑业主“黄牛”看到了这一点,赞助了两个由焊铁制成的球门。 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不用上班,带薪休假去踢球,踢完球后还一起喝酒吹牛。 “潜龙岛主”表示,“回潮”组织者之间最初的友谊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业主们自发组建的足球队也几乎同时成立。 2002年8月,18人自发组建了回龙观第一支足球队。 由于都是社区老板,他们给球队起了个绰号“野猪森林足球队”。 野竹林队门将“豆腐”表示,野竹林队“重返中超”的贡献不仅在于它率先建队,还在于它采取了更加专业的态度从一开始——统一设计队服和队旗。 、队徽、制定队规、赛前安排专项训练等——对待比赛。 这些细节也传染给了他们背后的其他团队。

王韧领衔的“天龙队”是第四支“重返中超”的球队。 团队成员一半在附近的中关村、上地地区从事IT行业,其中60%拥有私家车。 “老严”率领的“回联队”聚集了回龙观地区土著玩家中的精英。 当地丰富的资源让他们的球队成功获得了当地最大地产集团球衣胸前广告的赞助——每年2万元。

组织联赛的想法完全是基于当时的实际需要。 “这么多球队,相互预约、协调时间、场地都非常麻烦。不如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创建一个小联赛。” 卧龙岛岛主回忆道。

无论是在豆腐的印象中,还是在卧龙岛业主的印象中,2004年第一届业主杯比赛都不是特别正式:只有9支球队,比赛从9月到10月结束; 裁判员是来自北京附近的农民。 某大学的体育老师。 但这个不尽如人意的开局,却让原本分散的业主们聚集到了一起,踢起了野足球。

2005年第二届“重返中超”的球队有11支。 在联赛的运作中,业主们表现出了对中产阶级利益的精细化追求。 他们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动,让“汇潮”的规范化有了质的飞跃。

今年3月4日,回龙观业主足球协会成立。 首届业主杯联赛主办方“园丁”担任协会主席,王仁、罗伯特担任副主席,藏龙岛业主担任秘书长兼财务部长。 “国庆”担任宣传部长,身为律师的业主“老木”成为协会法律顾问。

这是充满激情的一天。 大家一般都是晚上八点左右下班回家,匆匆吃一碗面就出去开会。 各种决议的形成往往会引起激烈的争论,甚至拍桌子。 会议持续到两三点,就回家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六点我又要出发去上班了。

王韧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镇政府和公安局,获得政府对“重返中超”生存的批准。 随后他又到北京足协申请为“重返中超”安排国家级裁判执法。 “他自己经营一家公司,善于与人打交道,”罗伯特说。 因为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汇潮”上,那一年王仁的公司赚的钱肯定少了很多。 在回龙观和市区来来回回,“煤气钱都没人补贴”。 为了“重回中超”,罗伯特本人忙得连看一眼因高烧住院的妻子都懒得看一眼。

宣传部长国庆节制作了各种宣传材料并存成光盘,并致电北京各大媒体兜售“重返中超”的新闻价值。 许多本身就是记者的企业主也为他提供建议或牵线搭桥。 老木泽给协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法律咨询。 他还开了一家餐厅,这也成为足协指定的聚会地点。 老穆还利用与足球明星郭瑞龙的友谊,邀请了石万春、年维斯、沉祥福等足坛老将,扩大“重返中超”的影响力。

16支球队,120场比赛; 22支球队,240场比赛,越来越多的球队来到这里。 由于采用单循环赛制,每支球队都必须与所有对手进行一场比赛,因此赛季不断加长。

正值巅峰的赵亮率领的“北店龙马队”于2006年加入“重返中超”北京社区足球联赛北京社区足球联赛,他坦言,加入“重返中超”足球队可以节省不少场地费。 因为副市长蔡书玉的支持,作为比赛场地的北京农学院体育场只向“重返中超”球队收取一半的场地费。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盛大的开幕式,赚取积分、排名、聘请教练、聘请国家级裁判、享受球迷的欢呼、评选最佳射手、颁奖典礼……形式堪比中超“重返中超”,并不像踢野足球那么有趣。

国庆不愿意将“重返中超”与“中超”进行比较。 他的口号是模仿百年“英超”,打造百年“重返中超”。 在邓看来,如果他能坚持一届又一届,有一天他就能通过“重返中超”成为一支职业球队。 “最近排名德甲第一的霍芬海姆,小到在地图上都能找到,不对,不就是一支德国回龙观队吗?”

有人评论了。 我想发表评论。